村里来了群修古建的年轻人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享
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即日起开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享”专栏,展示一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专栏常年征稿,欢迎广大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团队踊跃投稿(投稿邮箱:zgqnzyz@126.com,项目团队提交材料模板可扫描文末二维码获取)。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东南大学“古建医生”——以技术赋能古建修复和村落复兴志愿服务项目。
实施团队
项目缘起
思路做法
“一体两翼”的组件模式
“古建医生”的前身是“小小建筑师”志愿服务团体。“一体”即以“小小建筑师”为主体的管理团队,“两翼”为“智慧文保平台”研发志愿者和乡村调研流动志愿者两支队伍,汇集了有志于古建保护的志同道合之人。
2018年夏志愿者们大仓村测绘
“筑精、筑业、筑魂”的“三筑”工作模式
三筑工作模式
“古建医生”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壮大,创新搭建“智慧文保平台”,并以此为抓手,围绕古建修复和乡村振兴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更是以井冈山大仓村为案例,探索出“筑精、筑业、筑魂”的“三筑”工作模式。
筑精
筑精,即用匠心修复古建,实现建筑更新。以“智慧文保平台”为抓手,通过前期调研、测绘了解现状;中期布置传感器动态监测当地古建情况,提供修缮保护方案,保留建筑特色,做到“匠心筑精品”。
筑业
2019年,“古建医生”们又回到井冈山荷花乡,以林氏祠堂为基点,开展乡风乡魂的塑造工作。在深入采访荷花乡所辖6个村37位革命先烈的亲属,以口述史的形式挖掘革命先烈的光荣革命事迹,并运用多媒介传播的优势,策划大仓红色文化主题展览,传承宝贵的红色遗产。
项目志愿者还运用专业所学,设计红色教育课程,打造主题文创,帮助大仓村研发文旅路线,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大仓逐步摆脱了穷困凋敝的模样,村头的风荷廊桥开满荷花,整齐的村庄和远处的大山连成秀丽的景。
筑魂
“四主动”的创新性机制
团队具有主动孵化、主动造血、主动开发、主动完善的优势。团队汇集专业知识突出、活动经验丰富的志愿者,号召结构、计算机等多专业人才加入,自主研发构建“面向重要建筑遗产的结构健康监测与数字化智能评估系统”,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以较低成本完成对建筑遗产的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动态评估。
井冈山荷花乡大仓村是一个具有丰富红色历史资源的十二五省定贫困村,2017年,项目志愿者在大仓开展乡村营造期间,发现包括林氏祠堂在内的大量蕴含中华文化基因的乡村古建亟待正确保护与修复。
为了留住这座意义重大的建筑,志愿者们通过志愿服务进入乡村,通过几个月的修缮,凝聚匠心,凭借过硬本领,使林氏祠堂再次以崭新的姿态延续它百年的香火气息。这群勤恳踏实、扎根乡村的青年学子也得到村民的认可与支持,有了在古建修复之路持之以恒、砥砺前行的信心。
实施成效
团队深耕志愿服务多年,获评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多个奖项。七年来,团队将“筑精、筑业、筑魂”三筑工作模式不断复制推广,目前已在井冈山大仓村、湖北宣恩两河口等多地取得良好成效。
数百次志愿服务活动后,每年每栋古建减少专家巡检费12万元。项目志愿者们为村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同时整治村落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在此基础上,用初心促成东南大学与井冈山市战略合作,用匠心凝聚成乡村建筑遗产中的精品,最重要的是用恒心为老区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近400个,惠及村民千余人,累计吸引投资超过1.3亿元。
团队的丰硕成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编辑:姜秋玲(中国海洋大学)
校对:厉春涛(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