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村里来了群修古建的年轻人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享


编者按

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即日起开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享”专栏,展示一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专栏常年征稿,欢迎广大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团队踊跃投稿(投稿邮箱:zgqnzyz@126.com,项目团队提交材料模板可扫描文末二维码获取)。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东南大学“古建医生”——以技术赋能古建修复和村落复兴志愿服务项目



实施团队


东南大学“古建医生”
以技术赋能古建修复和村落复兴
志愿服务项目团队


项目缘起


古建遗产,是中国乡土记忆的见证者,更是历史文脉的承载者。“古建医生”志愿服务项目立志扎根祖国大地,拓展古建修复新方向,解决乡村建筑遗产保护中最迫在眉睫的问题。在齐康院士的指导下,志愿者走进多个村落开展驻村考察和建设工作。

2017年秋张承文等志愿者大仓村林氏祠堂测绘

2017年以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志愿者先后在井冈山大仓村、湖北宣恩两河口等多地讨论实施古建修缮方案,和村民们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古建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实现村民对村落古建筑的长久监测保护。


截至目前,项目核心志愿者已发展至21人,累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1563人,志愿足迹遍及9个省份,依托文化遗产振兴乡村。

思路做法


“一体两翼”的组件模式


“古建医生”的前身是“小小建筑师”志愿服务团体。“一体”即以“小小建筑师”为主体的管理团队,“两翼”为“智慧文保平台”研发志愿者和乡村调研流动志愿者两支队伍,汇集了有志于古建保护的志同道合之人。


怀揣着同样的“古建”心,志愿者在对井冈山大仓村林氏祠堂修复的过程中,实地走访了井冈山菖蒲村、石屏村、江边村等15个村落。对当地古建筑进行调研测绘,对结构节点进行强度检测,发现仅在井冈山的15个村落就存在60余栋古建筑,超过80%的古建筑没有定期维护、当地群众古建保护意识不强。这样的现状让项目志愿者们感到担忧,古建筑修复的筑梦故事从这里拉开帷幕。


2018年夏志愿者们大仓村测绘


“筑精、筑业、筑魂”的“三筑”工作模式


三筑工作模式


“古建医生”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壮大,创新搭建“智慧文保平台”,并以此为抓手,围绕古建修复和乡村振兴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更是以井冈山大仓村为案例,探索出“筑精、筑业、筑魂”的“三筑”工作模式


筑精

筑精,即用匠心修复古建,实现建筑更新。以“智慧文保平台”为抓手,通过前期调研、测绘了解现状;中期布置传感器动态监测当地古建情况,提供修缮保护方案,保留建筑特色,做到“匠心筑精品”。

项目志愿者在大仓村成立了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驻村考察和建设工作。基于团队研发的“智慧文保平台”,通过前期的调研、测绘了解建筑现状,布置传感器,动态监测古建情况,基于传感器数据,提供修缮保护方案,力求在保留建筑特色的同时,让林氏祠堂焕然一新。

2019年冬志愿者们在工作室推敲方案

古建修复的故事,也是大学生志愿者克服重重困难、下定决心打造古建新面目的故事。“修复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不仅要克服这里相对落后的物质条件,更要直面村民们一双双或好奇或不解的目光,硬着头皮一遍遍地和他们解释我们的来意。”志愿者分享修复过程说,“可即便如此,在测绘和设备安装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不了解情况的村民对我们充满怀疑地上下打量”。


为了推敲出更适合的方案,项目志愿者找到当地工匠,请教传统营造方法,讨论古建修缮方案。闲暇之余和村民们聊聊村子的往事,听听他们记忆里的大仓村。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放下了戒备,愿意在工作时给项目志愿者们搭把手。


筑业


筑业,即用平台串联产业,实现文旅发展。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推广智慧文保平台,带领村民在实践中学习古建保护相关知识、技能,从而使乡村在未来能够自主实现对村落古建筑的长久监测保护,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古建医生”们又回到井冈山荷花乡,以林氏祠堂为基点,开展乡风乡魂的塑造工作。在深入采访荷花乡所辖6个村37位革命先烈的亲属,以口述史的形式挖掘革命先烈的光荣革命事迹,并运用多媒介传播的优势,策划大仓红色文化主题展览,传承宝贵的红色遗产。


项目志愿者还运用专业所学,设计红色教育课程,打造主题文创,帮助大仓村研发文旅路线,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大仓逐步摆脱了穷困凋敝的模样,村头的风荷廊桥开满荷花,整齐的村庄和远处的大山连成秀丽的景。


筑魂


筑魂,即用数据搭建智库,实现乡魂构筑。在前期调研测绘、中期引入智慧文保平台,并汇总到项目数据库中,定期对这些样本进行监测和实时修缮,活化古建,使其共同构筑成为中国的乡土之魂。

“四主动”的创新性机制


团队具有主动孵化、主动造血、主动开发、主动完善的优势。团队汇集专业知识突出、活动经验丰富的志愿者,号召结构、计算机等多专业人才加入,自主研发构建“面向重要建筑遗产的结构健康监测与数字化智能评估系统”,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以较低成本完成对建筑遗产的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动态评估。

井冈山荷花乡大仓村是一个具有丰富红色历史资源的十二五省定贫困村,2017年,项目志愿者在大仓开展乡村营造期间,发现包括林氏祠堂在内的大量蕴含中华文化基因的乡村古建亟待正确保护与修复。

为了留住这座意义重大的建筑,志愿者们通过志愿服务进入乡村,通过几个月的修缮,凝聚匠心,凭借过硬本领,使林氏祠堂再次以崭新的姿态延续它百年的香火气息。这群勤恳踏实、扎根乡村的青年学子也得到村民的认可与支持,有了在古建修复之路持之以恒、砥砺前行的信心。


实施成效


团队深耕志愿服务多年,获评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多个奖项。七年来,团队将“筑精、筑业、筑魂”三筑工作模式不断复制推广,目前已在井冈山大仓村、湖北宣恩两河口等多地取得良好成效。


数百次志愿服务活动后,每年每栋古建减少专家巡检费12万元。项目志愿者们为村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同时整治村落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在此基础上,用初心促成东南大学与井冈山市战略合作,用匠心凝聚成乡村建筑遗产中的精品,最重要的是用恒心为老区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近400个,惠及村民千余人,累计吸引投资超过1.3亿元。


团队的丰硕成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End
来源: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东大青协”“青年东大说”、项目团队供稿等

编辑:姜秋玲(中国海洋大学)

校对:厉春涛(浙江工业大学)

责编:陈龚泽祖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